一、貓癬是什麼
貓癬(Feline ringworm)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皮膚性疾病,常見的病原如:Microsporum canis(犬小芽孢菌)(占總病例的98%), Microsporum gypseum(石膏樣小芽孢菌)以及Trichophyton spp.(髮癬菌)等真菌性病原。
值得注意的是,引起貓癬的真菌性病原都可感染人類,同樣造成皮膚發炎及搔癢的症狀。小芽孢菌及髮癬菌一類的真菌主要以孢子進行傳播,平常在土壤及含有人類或動物毛髮的區域中就能進行繁衍,孢子散出後附著於物體、動物或人的毛髮及皮膚上,在動物的角質層中如皮膚表面、頭髮及指甲寄生及繁衍,寄生時菌絲侵入角質層及下方組織,造成動物出現搔癢及發炎反應,滲出物與表面的毛髮沾黏結球,甚至出現多發圓圈樣脫毛的臨床症狀,在貓隻身上稱之為『貓癬』。
二、 貓癬的診斷
臨床上,貓癬的診斷主要以臨床症狀、毛髮鏡檢、伍氏燈(Wood’s lamp)、黴菌分離及組織病理診斷作為主要的診斷方式。
通常在患畜進到診間時,在表面就可以看到明顯的圓形脫毛及皮膚滲出物黏著的狀況,通常伴隨搔癢的臨床表現。病變通常出現於臉部、耳翼尖部、尾巴及腳趾趾間區域,發炎區域的皮膚呈現圓且腫大的情形。
因此診斷時獸醫師或搔刮周圍區域的皮膚毛屑或拔取周圍毛髮直接鏡檢觀察是否有菌絲出現,同時使用伍氏燈觀察病變區域是否對相對波長(320-400nm, 365nm為極限值)的光線有陽性反應。但伍氏燈除了真菌外,多種物質也容易引起檢測偽陽性或是沒有偵測到任何物質的狀況,因此仍需配合其他診斷方式。而在前項各種診斷都沒有明確的結果下,培養、血清學、分子生物學偵測以及組織切片經GMS, PAS染色為後續確診的方式,其中切片診斷可辨別是否為真菌感染、自體免疫性皮膚炎或是在貓隻常見的親上皮性淋巴瘤(Epitheliophilic lymphoma)作為診斷區分,但後續診斷是較為耗時且儀器需求較高,一般診所在前項診斷後多會給予抗真菌藥物,視治療狀況再進行後續的診斷。
三、 貓癬的治療方式
治療上,貓癬的小芽孢菌及髮癬菌在抗真菌用藥上以Griseofulvin、Itraconazole、Terbinafine、Fluconazole以及其他局部使用之咪唑(Azole)類藥物進行治療,其中目前以前三者在台灣臨床最常被使用,多半以口服為主,治療時間約1-3個月並可同時使用含抗真菌類洗劑進行皮膚清洗增加治療反應及療程。同時國外目前有貓癬專用疫苗可施打,但在國外的文獻期刊中表示,雖然疫苗有一定的保護效果,但環境清潔(定期打掃與使用清潔劑清潔)及持續性觀察皮膚是否有症狀出現才能真正解決貓癬的問題,並且疫苗中所含有的佐劑亦有可能增加貓注射部位肉瘤(Feline injection site sarcoma, FISS)的可能性。
▍滾編強力推薦<寵物無香除臭洗毛精>單純洗淨,不造成肌膚負擔💖
四、貓癬的居家預防
基於病原特性,小芽孢菌及髮癬菌為環境常在菌的一種,且在台灣天氣潮溼,有機物如毛髮、毛屑、灰塵等物質堆積下,對於病原真菌的生長相當有利,因此在治療及診斷外,【環境清潔】是避免人及動物感染到貓癬的一大重點,在專業上我們都會說減少環境有機物質蓄積,簡單來說就是減少毛髮蓄積及將外來的土壤及汙染物帶回家中,因此若要減少貓癬的發生,物理性的減少有機物質蓄積並定時以氯劑如漂白水、chlorhexidine進行居家環境消毒達到清潔目的,要注意的是清潔時避免動物接觸到高濃度的清潔劑物質以防中毒可能,平時也可購買含有chlorhexidine成分的洗手乳來減少從動物身上將病原真菌帶到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環境清潔好的狀況下,減少接觸以及定期的帶家中貓皇到動物醫院檢查,及早發現及治療,才能讓人寵都安心。
▍滾編強力推薦<地板清潔劑>清潔抑菌除臭一次完成💪
還可以抑制多種黴菌,如:黑黴、青黴、芽支狀枝孢菌、出芽短梗黴菌、綠黏帚黴等等